第412章 各学派的顾虑-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但从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,于申不害死后悉数被废止,就不难推断出:申不害在韩国遇到的阻力,远比商鞅在秦国所遇到的阻力要大;

    更关键的是:申不害从韩昭侯韩武那里得到的支持,也绝没有秦孝公嬴渠梁那么坚定、彻底。

    更直观的——先帝年间的晁错。

    有先帝在背后撑腰,晁错在朝堂之上,不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,也起码是威势无两。

    甚至有那么一段时间,晁错一度凭九卿之首的内史之身,和作为百官之首的当朝丞相:故安侯申屠嘉斗了个平分秋色!

    但正所谓:其兴也勃,其亡也忽。

    有皇权支持时,晁错是朝堂上呼风唤雨、风头无二的头号宠臣、权臣。

    可一旦失去皇权支持,晁错也终归难道不得好死的结局。

    从以上过往案例,其实就不难得出结论:对于法家而言,唯一需要争取的支持者,其实向来都只有最高统治者一人而已。

    至于其他人?

    ——无论顶级贵族,还是地主富户,亦或是贫民黔首;

    没人会喜欢法家那一套把人当国家机器上的螺帽,甚至是国家发动机所需燃料的思想体系。

    唯有图强的君主、帝王,才会在国家积重难返、迫切需要改变的时候,临时借用法家的思想哲学,老推动革新。

    这一点,法家自己也有着明确的认知。

    至于法家对此怎么看?

    甘之如饴!

    凡法家之士,从来都不怕牺牲!

    自商君身死秦国,变法成果却当真使秦强大,法家士子就坚信:革新,需要用血液来推动。

    而且大概率需要改革主持者的血液来推动!

    法家士子怕的,从来都不是因为革新而牺牲,而是牺牲之后,革新成果被悉数推倒,一切又被打回原形。

    一如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,随着申不害故去而人亡政息……

    明白了这些,再来看赵禹此番,这看似过度剧烈的反应,也就可见一斑了。

    ——法家,是需要依附皇权的!

    法家与封建皇权之间的关系,如鱼和水;

    法家是鱼,皇权是水。

    水里没有鱼,对水而言无所屌谓;

    但鱼没有水,却是要立刻暴毙。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儒、名等诸学抱怨汉家‘不礼待文士’,往大了说是心怀不轨,往小了说,那也就是闲着没事儿发发牢骚。

    反正人家骂的不是客户受众。

    可法家的受众,恰恰就是封建皇权、恰恰就是这个名为‘朝堂中央’的国家机器!

    作为失了水就活不了的鱼,非但不爱护水,反而还疯狂拉屎撒尿?

    这样的脑子,别说是一起搞学问、做官了;

    哪怕同赴一宴喝酒,赵禹都怕会喝死一两个,让自己背上个‘连带责任’。

    老话说的好:坏人的处心积虑,永远都比不上蠢货的灵机一动。

    赵禹还是挺惜命的。

    对于这些师出同门的蠢货,赵禹只想说:莫沾边!

    事实上,此刻的宣室殿内,之所以只有赵禹一个人站出来,其实也是因为此番,牵扯进这一‘舆论事件’的各学派,唯独法家有赵禹这么个杜苗,能在庙堂之高来一手危机公关。

    其余各学,别说是某个在朝中任职的士子了——绝大多数,都是连朝堂之上,情感稍微偏向自己的代言人都没有。

    唯一一个朝中有人、有能力‘危机公关’的黄老学,则压根没牵扯到本次事件中。

    原因也不难猜。

    ——黄老学的‘新生代’才俊们,大都已是发须花白的老人。

    他们不需要参加考举,也不屑于通过这样的考试,来谋求一个四百石封顶的官职。

    他们要做的,是在深山老林的进修、参悟;

    等学出个名堂,出山就是两千石的博士起步。

    再有,便是作为有汉以来,汉家始终不曾动摇的执政学派,黄老学的日子,是诸子百家中过的最滋润的。

    这么滋润的日子过了五十多年,若是再骂汉家‘不敬黄老之士’,那且不说良心那关过不过得去,单就是天下人的唾沫,也能把他们给活活淹死。

    至于其余各学派,但凡朝中有人——甚至哪怕是有个情感偏向于某学派、喜欢某一学派思想的人,恐怕都会在这个档口站出来,学着赵禹的样子,来一出‘大义灭亲’。

    这是态度。
    第(2/3)页